实践成果
探“生命演化的证据”场馆实践体验活动(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参赛项目)
项目简介:依托场馆资源优势和学科特长,由科学家科研内容转化形成。结合展厅陈列、实物化石和科研场景复原,体验科学家的科研工作,通过发现和研究化石获取数据,借助直接经验和理性思维,了解古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内容,理解科学家工作、科研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活动受邀青辅协年会教师工作坊。 背景思路:场馆应借助馆校合作挖掘发挥教育职能《科学素质纲要》;古生物是自然博物馆优势学科;学生对科学家的工作及与自身关系缺乏了解 ;“化石是生命演化的直接证据”在国家课程、韦钰《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都有涉及,但校内组织形式单一(图片等),场馆有优势。 方法和原理:基于“化石是生命演化的直接证据”,通过观察、假设、猜想、测量、记录、计算、知识迁移等方法组织开展。 创新点:科学家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以模拟科研过程,了解科学家、科研工作、科研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使用情况和设想:现向学校和社会稳定开展,计划扩展为系列活动。
项目简介:太阳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本装置从几种能源之间的相互转化进行设计,可作为演示实验,也可作为新能源研究的探索。并对实现能源转化的自动化控制问题进行设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背景和改进思路: 学生对新能源及其转化充满好奇,但无装置可直观演示。通过设计和探究,实现了能源转化演示。并对装置在改进电解食盐水演示实验、解决远洋轮船的用电用火及长久续航问题、太阳能路灯的供电供气改造进行拓展,对自动控制问题进行探究,具有一定可行性。 三、原理: 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利用电能电解氢氧化钾溶液,将生成的氢气和氧气构造成燃料电池,并将生成的氢气收集,用于燃烧,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热能的转化。自动控制主要利用乒乓球双控开关,以及气路膜式单向阀由膜片在气流压力作用下实现单向的功效。 四、创新点: 1、填补空白:填补了目前中学实验室无能源转换演示装置的空白,并已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 2、仪器简单:选用小太阳灯管、太阳能电池板、U形管、碳棒、双控开关等均可在网上购买,不超过300元。 3、操作方便:可重复进行,成功率100%。整套实验完成只需四分钟左右,适合在课堂演示。 4、现象明显:通过小闹钟的指针转动和闹铃响起、液面的升降、燃烧等直观展现,效果明显。 5、应用广泛:可以演示能源转换、燃料电池、电解饱和食盐水等并进行产物判断,可在货轮、路灯上改造,提供用电用火。 6、培养意识:通过太阳能、燃料电池等设计,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 7、拓展视野:通过自动控制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使用及设想: 通过在课堂上演示,完全可以达到预期效果。设想进一步改进乒乓球双控开关实现完全自动控制,并设想在石磨棒表面沉积少量(亚单层)Pt纳米粒子,演示催化剂的效果。
项目简介:教材中钠与水反应实验方案无法直观观察到反应生成的气体,未能对该气体性质进行论证即给出结论,不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同时,该实验容易因取用钠太大造成实验事故。本文通过改进实验,能清楚观察到气体的生成并对其溶解性、可燃性进行验证,并能观察到钠在煤油和水层反应的跳动现象,效果明显,实验成功率100%,不存在安全问题。 二、项目的背景和改进的基本思路: 该项目通过空矿泉水瓶、漏斗、带有玻璃活塞的尖嘴导管及煤油、水、酚酞、金属钠等对教材中钠与水反应实验进行改进,克服了教材实验方案的缺点,效果明显。 三、项目应用的科学方法、科学原理: 钠性质活泼,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并放出热量。氢气难溶于水,点燃后会安静地燃烧,且火焰呈淡蓝色。 四、项目的创新点: 1、装置简单:选用空矿泉水瓶、漏斗、带玻璃活塞的尖嘴导管均简单易得,就地取材,节能环保。 2、操作方便:可重复进行,成功率100%。整套实验完成只需三分钟左右,适合在课堂演示。 3、操作安全:因矿泉水瓶中先装满液体排出空气,制得的氢气纯净,不会发生爆炸事故。 4、现象明显:可以通过观察到溶液变红判断NaOH的生成。更难得的是,可以通过喷泉现象、燃烧和淡蓝色火焰等判断有气体生成,并且可以通过难溶性、可燃性及火焰颜色判断该气体为氢气。还可以观察到钠在煤油层中上下跳动的现象,为钠保存在煤油的原因作了精彩解读。 5、应用广泛:应用对象类似启普发生器,但反应速度快、放出大量热及需要无氧环境的反应等启普发生器无法进行的实验该装置可以完成。 6、培养品质:实验装置的改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强化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个人简介
金淼,1980年1月出生,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馆校合作、校外教育、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现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校合作项目负责人,环球自然日活动北京赛区负责人,北京自然博物馆社会大课堂工作负责人,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北京自然博物馆基地工作负责人。入选中国科协项目评审专家库、北京市科委科普项目专家库,作为专家评委多次参与科普场馆科普教育项目、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市区级科普教育基地项目评审等工作;2018年全国科普日活动评审委员会,任优秀活动评审组委员。 作为赛区负责人连续8年负责环球自然日北京赛区的宣传、推广和组织工作(2012-2019);连续7年作为核心成员组织开展北京市中小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2009-2015);连续10年组织参与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专项奖-自然与生命探索奖的评审工作(2009-2019);作为北京自然博物馆社会大课堂工作负责人、馆校合作工作负责人,除常规开展馆内的馆校合作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入校活动、市区级教师教研活动外,还组织开展和参与了面向未成年人的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小课堂、博物馆奇妙夜、科普舞台剧、海峡两岸中学生科普夏令营、爱鸟周活动、国际爱水周活动、国际爱护动物行动周活动、六一儿童嘉年华、科技周、科普日、科普小庙会、生物模型设计等教育活动,负责活动的整体或局部环节的活动设计和实施。
主要获奖情况:
科技辅导员相关竞赛或专业评比活动中的获奖情况:
《都是鸡蛋惹的“获”》 第四届科普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一等奖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都是鸡蛋惹的“获”》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教师成果一等奖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学会、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
《探秘水族馆幕后》 第三届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二等奖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北京自然博物馆学习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2012-2013年度优秀案例 北京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北京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
《花瓣的魅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北京市中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教师成果二等奖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学会、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
表彰奖励和荣誉称号:
北京市校外教育先进个人 北京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北京市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优秀社区科普宣传员 北京市科协 北京市财政局
北京市社会大课堂先进个人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2012-2013年度先进个人 北京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北京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
辅导学生获奖情况:
1、作为环球自然日活动分赛区负责人,针对北京赛区的学生,在方法、态度、能力和内容、作品上进行辅导并提供支持,带领北京市参赛团队连续7年名列环球自然日活动全球总决赛前茅,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张子一、王清石、李明翰、王祺等多位同学活动中表现优秀,得到各赛区参赛选手和评委的认可。2018年带领景山学校宗士堃同学参与冠军挑战赛获得环球自然日2018冠军挑战赛(美国)行动实践类金奖。本人由于长期参与和优异的辅导成就获得环球自然日巡视员、高级评审员等称号。
2 、“减少食物浪费”中国青少年环保创意赛获最佳指导教师奖 中华环保联合会 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3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与北京自然博物馆联合课程辅导教师 2018,辅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结合场馆实际情况,开展基于公众需求的应用设计,相关成果入围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Chinese CHI。